大约50年以前,我们的汽车多是进口货,道奇、雪福来、吉尔、嘎斯车五花八门,都是些又老又破的旧世遗存和战争缴获,趴窝抛锚是家常便饭,可它们依然是主要运力,一直到七十年代后期才算是逐渐被国产车替代。那时候我们的公路同样很落后,大部分国省道都是泥结砂石路面,下雨的时候偶有几辆车过去便是七沟八梁一塌糊涂,所以这些公路只能是逢雨截止,修修补补的半天候通行。正是因为这样的公路交通条件,才曾经有过一段汽车司机和养路工人的苦乐情缘。
公路通行全靠人力维护,差不多五六公里就是一个养护道班。遇到下雨禁行或者汽车抛锚的时候,道班就成了汽车司机的临时安身处和求助站,因为只有这里才是沿途具有“留宿条件”且靠得住的国有生产单位。那时候除了国有运输公司以外,其它单位团体基本上没有汽车,长期的交往中差不多每个司机都认得道班工人,如果当天无法上路,司机们就会毫不客气钻进道班工人的被窝“打老通”过夜,其间不乏有些扯淡一样的闲聊,家住哪里,几个孩子,老婆亲不亲都拿来共同分享。
道班工人正在路上修补作业,时而会有司机把车停下来亲热的大声招呼,“有人趁车没有?” 此时往往就有等在那里的邻村乡亲或是道工的亲戚朋友顺车而行,这种其乐融融的事情几乎天天都有。有时候司机也许在道班连住几日,临走时道班工人或许会拿出一个小玻璃瓶向司机求得一瓶汽油,通常是用来灌打火机的,他们从来不会被拒绝。司机们也会顺手摘两个道班院子里种的南瓜茄子带回城里的家,相互都是一种愉快的分享。平时在路上相遇,只要道班工人一招手,司机们都会把车停下来,哪怕只是几句问候。
泥结砂石路面就是用泥土把砂石粘结在一起,路上出了坑槽,就需要泥土拌合的砂石材料来修补,在道班工人的养护生产手册里就有这样的操作明细,“将泥结砂石材料拌匀后按照松铺厚度填入坑槽,指挥过往车辆缓慢碾压成型”,这在今天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可是当时却是那样情通理顺,顺理成章。回想起汽车司机和道班工人的这段情缘,至今都是那样感人至深。
七十年代后期以来,过去的砂石路面公路逐渐被渣油路面所替代,比起砂石路面,渣油路面显然大幅度提高了防水抗灾和舒适平展的全天候服务质量,于是汽车运载量增加了,跑的也更快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汽车和公路的发展日新月异,我国公路交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与此同时当年的那些老司机和老一代养路工人都已退役成为老人,时间和快速的社会进步已经把当年老司机和养路工人的那一段情缘变作旧事,但是这段情缘毕竟是早期公路交通时代实实在在的曾经,还是应该把她写进公路交通发展的花絮里,让今天的青年懂得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