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间“绿电”涌动,深隧里“重器”破壁。
日前,河南洛宁抽水蓄能电站首台机组顺利投产发电。这座兼具发电与储能功能的超级绿色“充电宝”,正持续向中原大地输送清洁电能,为区域能源结构优化注入绿色动能。
支撑这一工程取得突破,正是我国首台大倾角斜井TBM“永宁号”,以近40度倾角精准贯通两条千米级斜井,施工效率达到传统工艺的3.4倍,填补了国内机械法施工技术空白,为后续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
从高原上6台10米级大直径TBM,助力铁路隧道掘进突破45千米,到深海中长江入海口89米深处,“领航号”盾构机突破9000米大关,每一米的掘进,都是对地质极限的挑战;每一段的延伸,都是攻坚克难的见证。

曾经的施工禁区,如今因中铁装备的突破成为工程热土。作为地下工程装备领域 “国家队”,“十四五” 期间,中铁装备不仅深耕科技创新、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用 “国之重器” 硬核实力为国家重大工程筑牢装备根基,更凭借卓越的品牌建设与行业影响力获得权威认可——2024年5月11日,在国资国企品牌建设会议上,中铁装备获评 “中央企业品牌引领行动首批优秀成果‘企业品牌’”,为 “十四五” 发展答卷再添亮眼一笔。

Chapter One
首台套破局
织就行业领跑的“创新矩阵”
在 “三个转变” 重要指示指引下,中铁装备掘进机产品实现从单一应用场景延伸至复杂应用场景,从单一孤立产品迭代至谱系化多元产品,构建起覆盖全地形、全领域的创新矩阵。

“十四五”以来,中铁装备以“全球首创”为目标,密集推出一批填补市场空白的标杆产品,覆盖交通、能源、城市建设等多领域,用技术突破定义行业新标准。

实现 “变形金刚” 式突破。全球首台原位连续大尺寸可变径盾构机——“变径一号”,打破盾构机 “一生一径” 的固有模式,能够在8.83米到12.45米之间实现 “小变大、大变小” 的无级调节。

穿越长江不减速。在长江出海口89米深处,世界最大直径高铁盾构机 —— 直径15.4米的“领航号”盾构机,正在崇太长江隧道全速掘进,以“有人值守、无人操作” 的方式突破9000米大关。

绿色技术赋能。意大利西西里岛高速铁路隧道内,业内首台应用绿色理念的盾构机“中铁1237号”正稳步推进,通过自动智能管理系统,该设备在施工期间能实现掘进效率与能源消耗的最佳匹配,耗能排放量比同级别常规盾构降低约20%,备受国际客户青睐。

此外,世界最大直径竖井掘进机、国内最大直径土压平衡盾构机、世界最大悬臂式隧道掘进机等一批“大国重器”相继下线,不断刷新行业纪录,不仅彰显中国智造的创新底气,更成为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的核心支撑。
Chapter two
战略赋能
扛起国计民生的“硬核担当”
装备创新的终极价值,在于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十四五”期间,中铁装备创新成果深度参与交通强国、国家水网骨干工程等重大国家战略,在各类超级工程中发挥关键作用,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中铁装备造“硬核力量”随处可见。穿山越岭又跨海,在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重点区域,超大直径盾构机参与了多条跨海隧道建设,实现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高效掘进,助力区域交通互联互通;在引江补汉、滇中引水、高原铁路等超级工程,定制化的大直径TBM,接连攻克高海拔、大埋深、强涌水等施工难题,保障工程顺利推进,为国家水安全、交通网络完善筑牢根基。

与此同时,中铁装备积极响应“双碳”目标,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装备研发与制造全过程,通过优化设备能耗、提升施工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助力工程建设实现低碳化转型,让“绿色基建”的理念落地生根。

赋能抽水蓄能建设,以“逐梦号”为代表的一系列“会拐弯、能爬坡、能上能下”的TBM批量应用于全国近40个重大抽蓄工程,实现自流排水洞、排水廊道、交通洞、通风洞、勘探平硐等地下平洞工程全面覆盖,为我国储能产业发展提供装备保障。

赋能城市更新建设,中铁装备积极推动城市“血脉”焕新生,创新提出机械化非开挖的系统性解决方案,研发的管道原位破除更新工法,助力湖南岳阳冷水铺路试验段项目的成功贯通;U盾架管机为雄安新区、香港元朗等重大区域的综合管廊工程建设提供硬核支撑,“运输-开挖-支护-掘进-架设-侧缝填充等”全流程一体化高效作业,推动行业施工模式向高效化、精准化、绿色化升级。

赋能矿山能源高质量发展,“向地球深部要资源、要空间,已成为国家战略的必争之地!” 中铁装备以技术革新替代传统爆破开采,为绿色矿山建设、深地资源开采提供硬核支撑,从百米矿井到千米深矿井,从煤矿领域到金属矿领域,研发的矿用TBM解决方案已覆盖多场景,持续引领资源开发向安全、高效、智能化迈进。
Chapter Three
全球布局
实现从“产品出海”到“生态共建”
“走出去”不再是单纯的产品出口,而是技术、品牌与全产业链的深度融合——这是中铁装备在全球化进程中始终坚持的理念。
“十四五”期间,中铁装备加速全球化步伐,在全球范围内初步构建起覆盖研发、制造、服务的全产业链生态,实现从单纯产品出口转向技术、品牌与全产业链融合输出。

盾构技术的“国际认可度”持续提升。2025年9月,中国出口海外最大直径盾构机“帕蒂加朗号”抵达悉尼港,应用于澳大利亚西部港湾项目建设。搭载的盾构刀具更换机器人效率较传统人工提高5-8倍,从本质上规避传统人工换刀中的高危作业风险,成为中国装备“安全、高效”优势的生动体现。

CREG品牌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在德国慕尼黑第34届宝马展(bauma 2025)现场,中铁装备展台人头攒动,CREG品牌灯箱格外耀眼。以“绿色盾构”为代表的创新产品,凭借先进技术与环保理念,吸引了海外客户、游客驻足围观与点赞,众多海外客户慕名前来洽谈合作,让中国品牌在全球舞台上崭露头角。

全产业链“出海”的“协同力”持续增强。2025年8月,迪拜地铁蓝线项目,中铁装备不仅出口盾构机,还提供了包括隧道皮带机、MSV、管片模具、地面制冷等在内的“盾构生态圈”系列产品,实现从“单一装备供应”到“全链条服务”的升级。

这一系列成果的背后,是中铁装备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也是其对全球化战略的精准布局。从单一产品出口到全产业链共建,从技术跟跑到创新引领,中铁装备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全球市场,用实际行动践行“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跨越。
以创新之笔绘就制造强国新篇

当“十四五”收官的钟声渐近,回望这五年,中铁装备走出的“创新驱动、全球布局、生态共赢”之路,不仅是自身高质量发展的答卷,更是中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生动缩影。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
面向未来
中铁装备必将继续以创新为刃,破解技术难题
以全球视野为帆,开拓国际市场
让更多“中国智造”扎根世界
让更多“中国方案”服务全球
这是中铁装备不懈追求的目标
更是中国制造业从“答卷”走向“新篇”的坚定承诺



